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研究十年回顾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理论基础是20世纪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有Kumaravadivelu,Prabhu,Alwright,Stern,Freeman等,其中,Kumaravadivelu被认为是后方法教学思想的理论集大成

一、引言

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理论基础是20世纪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有Kumaravadivelu,Prabhu,Alwright,Stern,Freeman等,其中,Kumaravadivelu被认为是后方法教学思想的理论集大成者。他奠定了“后方法”的理论基础,创建了后方法的三个参数,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Kumaravadivelu创建了后方法的宏观策略框架。

外语教学“后方法的概念”由但巍于2004首次引入我国英语教学界。随后胡亦杰、董金伟、陶健敏等一大批学者对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迄今,已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范围涵盖了外语教学的诸多方面。但同时不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清晰了解近十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在后方法领域研究的状况及优缺点,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基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对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研究进行了回顾。

二、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的萌芽、引介和发展

1.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还没有以术语的形式传入中国。此时我国教学界痴迷于寻求“最佳外语教学法”,但仍然不能改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于是,对引进的外语教学法的反思与批判之声逐渐浮出水面。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指出:“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进入新世纪以来,诸多学者(王才仁,2000;周季明,2008等)都指出各种教学流派或理论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兼顾教学的方方面面,应该将各种教学法或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尽力去适应具体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需求,满足学生个性的学习要求。

2.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的引介阶段

据中国知网(CNKI)资料显示,但巍首先将“后方法”的概念引入国内;董金伟译介了Kumaravadivelu《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教育思想》一文,译文结合外语教学详细介绍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的特征、要素及后方法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和引进阶段,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都是很有限的,但是对“后方法”教育思想的引进,无疑在我国外语教学方法论大行其道的形势下,撕开了一道口子,让人们对教学法的种种质疑和不满终于有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3.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的本土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无论从应用的广度还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都有所发展。就广度而言,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引进之后,迅速引起国内学者的响应。迄今,有关于外语教学“后方法”的研究文章超过300多篇,文章主题或内容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蒋武林、吕晨阳,王平、王朝辉等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或视听说课程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邓秀娥论述了教师在写作课中的角色问题和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在写作课中的应用。邓志辉、郑玉琪等学者从不同维度讨论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对外语教师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影响的问题。张娟、熊菊香,门群等分别从语音教学、阅读教学、词汇和语法等教学方面讨论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陶健敏等讨论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取得的效果。项超婕、龚海平等进一步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与中国外语教学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

在深度研究方面,总体而言,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无重大理论突破。首先,在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引入中国之初,就有学者呼吁 “在引进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流派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在我国的各种适应性因素,绝不可以盲目照搬,人云亦云”(郭晓静,2007:58);“对待多元化的学说和流派不能极端的全部接受或者全部否定的态度”(成晓光,2006:63)。我国学者在深入分析了kumaravadivelu主张的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和各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后,认为外语教育家们所持的“方法已死”的主张太过于武断,“事实上,大部分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仍在使用着某(几)种教学方法或深受其影响等”(董金伟,2008:99)。胡亦杰认为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继承和超越。在对“方法”的质疑与反思背景下,一些外语教学实践家开始了外语教学法的本土化实践。如包天仁教授在二十多年研究基础上所创立的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张思中先生经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创造出以“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16字为核心的张思中教学法;李阳的疯狂英语等。尽管外语教学广受质疑,并且有诸多本土化的外语教学法诞生,但这些本土化的外语教学法要么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折中,要么就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并未完全跳出“方法”的束缚。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qikandaodu/2021/0501/663.html



上一篇:以探究为取向的依托项目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柔和的刚度浅议玛丽亚的优秀教学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