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傅光明:新译莎士比亚与莎翁结缘十年(4)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了语言,还有注释。 傅光明坦言,当年朱生豪翻译时,只依靠一本1914年版的“牛津版”无注释《莎士比亚全集》,梁译本中有许多注释。莎士比亚为了

除了语言,还有注释。

傅光明坦言,当年朱生豪翻译时,只依靠一本1914年版的“牛津版”无注释《莎士比亚全集》,梁译本中有许多注释。莎士比亚为了吸引人看戏,台词后面往往藏着丰富的意涵,只有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梗,这个梗涉及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认知,无疑,今天的读者只有通过注释才能读懂。

傅光明认为:“显而易见,对于今天的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没有注释不足以读懂莎士比亚。因为随着时代变迁,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氛围早已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才能接近莎士比亚。当然,他最初是为舞台演出编戏,并不是为了给我们今天阅读。”

傅光明通过大量阅读,从文本中获得莎士比亚时代的丰富信息。借助英文注释及英语世界不断更新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他的每个译本都有二三百条注释。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代读者真正读懂莎士比亚,因为“懂莎”并非易事。

《哈姆雷特》剧中有一个哈姆雷特谴责自己母亲的情节。朱译本译作:“您是王后!”(‘You are the queen')从中读不出暗含羞辱。看英文注释则可明白,“王后”(Queen)与“妓女”(Quean)发音相同,莎士比亚在这里用了谐音梗。

莎士比亚还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圣经》中大量借用典故,这也是不靠注释难以读懂的部分。比如Mars,是罗马神话中的一位战神,以音译成“马尔斯”为妥,可加注释“罗马神话中的战神”。而只翻译成“战神”,读者若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怎么能知道他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而不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Ares)呢?所以,凡涉及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典故处,傅光明都做了详注。

翻译是需要投入个体生命力的,傅光明直言:“搞了翻译逐渐明白,翻译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智力劳动,无高下之分,甚至,翻译涉及的知识面可能更广。简单说,写作者于不懂的层面可以不写,翻译则根本绕不过去。”

傅光明把自己比作求知路上的一只小蚂蚁,十年来,他努力让自己维持这样一个工作节奏:每天上午8点半或9点开始工作,直到下午2点半或3点。每天翻译一个页码,大概一千来字。很多难以确认的词义,必经一一查证。凡遇疑问,必弄清搞懂,不留死角。把握不确处,亦向师友求教。在他眼里,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正基于此,天津人民出版社在做图书宣传时说:这是一套能让你读懂的莎士比亚。工作量很大,傅光明努力保持进度,拿去年来说,下午3点以后觉得很累了,会以整理《陈西滢日记》解乏。也因此,译莎之余,他将63万字的陈西滢家信、日记整理出来。译莎,尽管最初的十年规划必然超时,但他“苦中作乐,乐此不疲”。近年来,有朋友约聊天,他早已习惯性地回答:“3点后行吗?”

文/本报记者 王勉 供图/傅光明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zonghexinwen/2022/0422/979.html



上一篇:浅谈外语课程思政创新
下一篇:“融会贯通”四步走!贵州省税务局组建复合型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