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历史与外语的跨学科教学助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近代中西外交史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依据的外交文本往往只是中文文本,笔者认为仅仅依据中文外交文本的历史解释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近代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很多外

在近代中西外交史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依据的外交文本往往只是中文文本,笔者认为仅仅依据中文外交文本的历史解释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近代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很多外交是不对称或不平等的,因不通外文或不通国际法等原因丢弃外交主动权和丧失国家主权的外交事例不一而足,因此,在近代中西外交史的教学实践中,融合外语学科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角和助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有一个目标是“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1]。为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南京条约》中的一个条款为例进行历史与外语的跨学科教学,以求教于方家。

一、分辨:通过比较阅读,寻找差异

笔者进行历史与外语的跨学科教学的第一步是向学生提供中外文两种文本材料,期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寻找差异,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材料二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that British subjects,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e pursuits,without molestation or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Amoy,Foochowfoo,Ningpo and Shanghai,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c.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 or Consular Officers,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 named Cities,orTowns...

设问1:请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两种文本的差异。

笔者试图通过这一设问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为学生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有差异呢?若有差异也只是语言差异喽!但事实上,通过仔细地比较阅读,学生惊奇地发现:中文外交文件中“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被允许居住在“港口”,而“领事、管事领官”可以居住在“城邑”。而在英文外交文件中“British subjects,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和“Superintendents,Consular Officers(领事、管事领官)”却都可以“reside(居住)”在“Cities”和“Towns(城邑)”!《南京条约》英文文本中,为何“Cities and Towns”译作“港口”,将“Cities,or Towns”译作“城邑”呢?这是怎么回事?所以,笔者就顺势提出第2个问题。

设问2:这么严肃的外交文件怎么会有如此低级的翻译错误?

笔者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港口”的英文翻译是“port”,“城邑”的英文翻译是“city and town”,这些单词对他们来说都是较为简单的。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探究这种低级错误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当然,其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学生的回答中有认为是翻译失误的,有认为是当时中国人的英语翻译水平太低的,有认为是文本抄写疏忽的,还有学生认为港口和城邑在英国人看来是一样的,中国人和英国人对“港口”含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讨论可以让学生训练历史思维、拓展历史想象,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缺乏史料支撑。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并不急于揭晓答案,而是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史料,加深学生对《南京条约》这种不对称的错误翻译的历史理解。

二、解释:通过史料教学,解释差异

笔者进行历史与外语的跨学科教学的第二步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情境史料,期望以史料为依托,以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中英文两种文本的差异和这种外交文件中的低级翻译错误加以解释。

材料三 1850 年7月,两个英国人到《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城市福州租房子,周围的百姓非常反对这两个英国人住在福州城里。当时的福建巡抚徐继畲批示:《南京条约》里已经明文规定外国人民不准住在城市里,所以不准他们入城居住。但是,英国公使文翰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百姓可以住在通商口岸城市,所以这两个英国人不用搬走。

设问3:为什么中英两国官员的意见相左?两国官员所持观点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笔者提供的这一则具有冲突性和故事性的情境史料,容易吸引学生,所设置的问题自然也是学生的疑问。这一问题的设置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调动前一环节里中英文文本的比较结果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样学生应该会较为容易答出。因为中国官员徐继畲依据的是中文外交文本,英国官员文翰依据的是英文外交文本。依据中文外交文本,只有外国领事、管事领官等官员才能住在“城邑”,其他外国人只能住在“港口”。因此,福建巡抚徐继畲批示不准这两个英国人入城居住。依据英文外交文本,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和领事、管事领官都可以居住在城邑,因此,英国公使文翰认为这两个英国人不用搬走。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wyjxllysjzz.cn/qikandaodu/2021/0707/775.html



上一篇:中国人学哪门外语最容易
下一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